秋到粵西 | ||||
| ||||
粵西即廣東省西部地區,是人文薈萃之地,也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。曾有一本書是這樣描繪粵西地區:“這里有一望無際的桉樹林,茂密的棕櫚園,風情萬種的椰樹……”來陽西快三年了,粵西給我的印象卻是連綿不斷的小山丘,廣闊的田野,淙淙的小溪,水泥路像玉帶引領著我在樹林和田野間穿行。 親愛的朋友,如果你有機會來到這里,一定要來感受下這攜著花草清香的空氣,看看珍稀非凡的紅樹林,湛藍清澈的海水,相信一定讓你流連忘返。 拓荒山 陽西項目是2022年9月進場建設的,那時屬于正處于“開拓荒山”的建安初期,那時候項目部總共才十幾個人。大家都集中居住在溪頭鎮的一個賓館內,辦公、住宿都集中一處。那時候辦公室負責人涯哥正忙著四處找辦公場所,跟著涯哥跑來跑去的是兩個年輕小伙子,佳鑫和浩洋。 而我剛到這里,便發覺從北方到南方,從平原到群山,一南一北,確實有很大不同。比如之前在河北,每逢周六,鎮上必定是熱鬧非凡,熙熙攘攘的。那是整個小鎮一周內最大的集體性活動,用口頭話來說——趕集。但陽西就不太一樣了,這里每逢當月初一、十五,街上總能聽見鞭炮響,此起彼伏,不多不少,正好是一人一掛鞭炮,并且整個鎮上幾乎每家每戶都供奉一座神龕。后來一問才知道,這是粵西地區傳統民俗文化縮影展現。 因地處中國大陸的邊緣地區,地域偏遠,在歷史上文化交流相對閉塞,在這片大地上孕育出了獨特而神奇地方民俗文化--年例。年例即每年都以同一時間舉行祈?;顒铀纬傻膽T例,是粵西地區一種傳統的民間習俗,尤以湛江、茂名為盛。其主題是祭頌神靈,讓神靈為鄉民除邪納福,祈求日后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,人壽年豐,萬事勝意。 生活在這里,你可以深深感受得到這個小鎮居民對于神靈的敬畏和尊敬之情。 但有時候,也有神仙看顧不過來的時刻,比如新冠肺炎疫情。 新冠病毒肆虐人間,這個小鎮自然也沒有躲過去。項目部的同事一個接一個地“中招”了。我也不例外。 好在項目部早已做好了準備,讓所有“中招”同事集中在宿舍隔離,每日安排專人送飯菜到門口。另根據當地政府部門要求,所有小鎮居民一天要去檢測兩次,確保全員數據掌控到位。我和小瑋當時便承擔了疫情防控信息網格員的任務。我們一人負責組織項目部人員去指定防控點檢測,一人負責對進出場員工二維碼核查。后來當我正在宿舍燒得迷迷糊糊的時候,突然有一天打開房門,看見一袋蜜桔,一問每個生病同事都有,當時心里不能說不感動的。 2022年,我們初次踏上這片土地,一起拓荒山、戰疫情,組織情,暖人心。 攀高山 之前上級領導到項目調研,車上問起這一帶風土人情和特產時,我突然想起來之前看到一篇文章,關于介紹陽西特產東水茶和程村蠔。正好在這個時候派上用場,事后仔細調查發現,東水山茶和程村蠔早已是聲名遠播了。 據悉,東水山是粵西名山,山高林密、氣候溫和,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生態大茶園。東水山茶是廣東十大名茶之一,有著1500多年的悠久種植歷史,目前已發現百年以上的古茶樹近萬株,其中300年以上的古茶樹約500株。 目前,東水已種植本地茶、古樹茶、黃金芽、英紅九號、井零等十多個品種,涉及綠茶、紅茶、白茶三大茗類。綠茶沖泡,茶色透明,呈嫩綠色,清香逸韻,甘醇余久;紅茶沖泡,鮮紅清澈,醇香滑口。 而作為“中國蠔鄉”,陽西有近200年的養蠔歷史,程村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,這里水域面積3500公頃,屬“布袋”形海灣,且咸淡水交匯,有上萬畝被譽為“海洋綠肺”的紅樹林,天然餌料生物十分豐富。每年金秋十月,在程村鎮紅光村蠔碼頭,滿載而歸的蠔船接連靠港,蠔農們正忙著卸蠔、清理、開蠔、打包、裝車等工作。據蠔農們介紹,每日的蠔上市量達五六十噸。 對于剛剛來到這個小鎮的我們這群年輕人,自然也是下班后到處覓食觀光,故而凡是來到這里的朋友,無一不夸這里的蠔個個大而肥美、滋味鮮甜,口感爽脆無渣。但,深受項目部男女老少喜愛的一項活動,還是散步。當我們都沉浸在美麗的海灘景色,有一個人卻陷入了沉思。他便是項目部黨支部副書記、工會分會主席文峰。 一日,他將我與彭志鴻找來說起策劃工會活動事宜。他思考半晌說:“陶陶,我們項目處海濱為何不策劃一次特色沙灘跑活動呢?健康工作,快樂生活,這不正是我們需要倡導的理念嗎?”自此,陽西項目五一“山海杯”特色沙灘跑活動應運而生。每年五一,我們與項目部全體員工相約在藍袍灣沙灘開跑。海風輕拂,腳踩柔沙,共同感受身心的釋放和自由的歡暢,每一步腳印都記錄著對健康的追求、對自然的熱愛。 2023年,我們開始融入這里,一起攀高山、沙灘跑,走山、趕海,追風。 赴群山 鳳凰嶺群山之間,這里有一種十分常見的花,名為木棉花。每當春天來臨,一朵朵碩大的花朵,從樹梢上探出頭來,紅得如此鮮艷,仿佛要將整個春天都點燃。每當春風吹拂,它便以那獨特的姿態,悄然綻放,為大地披上了一層絢麗的華裳。而最讓人驚艷的,莫過于在嶺南國畫大師關山月先生故居附近那滿樹的花朵了。那粉色的花朵碩大無比,每一朵都仿佛一個小小的燈籠,如此純粹,如此熱烈。它們緊密地簇擁在一起,像一群調皮的孩子,在樹梢上嬉戲玩耍。 關山寄明月,田園憶鄉愁。這是我第一次跟著羅老師去到關山月故居所在那蓬村,在村口看到的標語。路口還立了一個那蓬村推薦旅游線路圖牌坊,幫助游客游覽關山月故居和周圍幾個美麗鄉村。 走進關山月先生的故鄉,映入眼簾的是青磚木梁平房,分為生活館和作品館兩個區域,門口一側掛著一塊刻有“關山月故居”字樣的牌匾。 房間里面有兩房一廳、一廚房、一天井。方磚鋪設的地板與懸掛于墻的字畫相映成趣,書房里的煤油燈及收音機、臥室里的大花瓷臉盆、廚房里的老式灶臺和那一口大鍋,散發著古樸和年代感氣息的老物件,記錄著歷史,也還原了關山月先生兒時生活的場景。 據了解,關山月先生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,祖父是清朝拔貢,父親是一名教師。1912年,關山月先生出生后,這個書香之家開始中落,只剩下幾畝薄田,其余全靠父親一桿教鞭維持生計,家族中興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關山月先生身上。關山月先生自小喜歡畫畫,經常在曬谷場用瓦片畫畫,用木炭在墻上亂畫。但父親認為畫畫沒有出息,一直反對,母親卻在默默支持。 關山月先生小時候家里窮,所以就在村里撕春聯大紅紙去浸水做紅顏料,各種水果都成為他提取顏料的原料。這全是他母親在背后默默支持的。有時候,老人家走40多里路到山上砍柴,再走20多里路去賣,用血汗錢換回一兩刀竹紙。當時沒有畫譜,沒有畫書,關山月先生看到什么就畫什么,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他的題材。 由于第一次參觀關山月先生故居印象過于深刻,后來女兒和母親過來項目部看我時,我們又去了一次。結果剛一下車,我就摔了一個屁股墩,惹得羅老師、安安、母親哈哈大笑,想來也是一次有趣的插曲。 2024年,我們開始喜歡上這里,一起赴群山、寄明月,憶鄉愁,寫秋意。 | |||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