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八局工匠】劉杰:心手相依,構筑匠藝與創意之境 | |||||
| |||||
工匠,常與技藝相連,然而技藝不過是工匠的皮肉,真正讓工匠成為工匠的,是藏于技藝深處的魂與命。歲月的打磨讓劉杰雙手布滿傷痕,頭發染上銀白;技藝的磨礪又讓他收獲斐然,榮光加身。就像一棵樹,無論高矮、貧瘠,總要結出屬于自己的果實。每一道傷痕,每一根銀發,都像刻痕一樣見證了他作為工匠的成長。 金結與星辰,學徒與工匠 劉杰出生在常德,那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地方,春天的風能拂開窗欞上的塵土,夏天的雨能打濕街頭的青石板。八局常德汽車修配廠,是他父親工作的地方,也是劉杰人生的啟蒙地。廠子時時飄蕩著鐵錘敲打金屬的聲音,鉆機不停歇地切割著板材,汽油機的轟鳴聲。孩提時代的劉杰,常像模像樣地拿起工具,那些復雜的齒輪、細密的機芯、冷硬的金屬吸引著他。他看著它們,仿佛看到了一種秩序的美感,也從中嗅到一種隱秘的召喚:機械,是可以被理解的,甚至是可以被馴服的。 十二歲那年,他動了一個念頭,要看看鐘表的心臟長什么樣。他拆開了家里那臺老式鬧鐘,鐵皮和齒輪在拆解中發出清脆的聲響,父親回家后沉下臉說:“再裝上。”劉杰折騰許久,果真讓秒針又跑得滴滴答答。父親在怒氣和驚訝中搓了搓手,無奈道:“這孩子,怕是天生吃這碗飯的。”? 1987年,在父親的推薦下,劉杰帶著少年人獨有的機敏與對機械的熱愛,正式進入廠里工作。80年代的常德修配廠,鐵皮房頂下聚著一群粗手粗腳的漢子,扳手、焊槍、鋼鋸輪番上陣。劉杰剛進廠時,穿著件洗得發白的襯衫,站在角落里看師傅們修車。師傅抬眼瞅了他一下:“小子,先把工具遞過來?!睆哪翘炱?,他就成了廠里最忙的學徒。 白天,他在鉗工班忙碌,跟著焊工、鈑金工、車工當下手,觀察電焊工如何將火花揉進鋼板,車工如何把金屬雕琢成零件。修理廠的一切是他的啟蒙,也是一切的起點。勞動中獲得的智慧是無窮的,從老師傅們教導的經驗所得的“土方法”中,他提前獲得了超過他目前年齡和閱歷的認知和經驗。晚上,他翻閱機械原理的書本,將師傅們傳授的“土方法”與理論知識一一對照,仔細思考為何“土方法”更便捷有效。漸漸地,他不僅掌握了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,還培養了觀察和創新的意識。在日復一日的理論琢磨和前人傳授下,幾個月后,他已能熟練掌握這些工種,成為廠里最年輕的“復合型人才”。 在少年劉杰身上,工匠精神的種子已悄然發芽。那種始終不肯停歇、敢于挑戰極限的精神,漸漸沉淀成了他生命中的獨特氣質。 創新與改進,雕琢與突破 隨著技術的不斷精進,劉杰對材料性能和工藝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,廠里把他從修理轉為金結崗。看似都在與金屬打交道,金結的精細程度卻遠超修理,工藝的每一次提升,背后都是對力學、材料學乃至成本控制的復雜考量:如何充分發揮材料潛能,兼顧強度、重量與成本之間的矛盾;如何在加工效率與設備精度、材料兼容性間找到最優平衡,成為擺在劉杰面前的巨大挑戰。面對這些問題,劉杰逐漸意識到,除了學習已有的技術,還要在前人的基礎上,敢于創新,敢于突破。 劉杰在工程實踐中往往能以一種平凡的方式,創造出不平凡的成果。1997年,廠里接到20臺特拉克斯大型自卸車的修復任務。這些車輛的后軸套嚴重磨損,常規方法無從下手。廠里束手無策,劉杰卻并未退縮。他凝視著復雜的機械結構,腦海里如過電影般浮現出一連串設想。經過反復推敲,他利用小型搖臂鉆設計了刀桿與定位裝置,在現場完成鏜孔鑲套修復,將這批車輛修復如初。這一創舉為廠里節省了20萬元維修成本,也讓劉杰第一次意識到:創新,是技藝更高層次的升華。 成功的火種一經點燃,便不可遏制地燃燒。2002年,面對攪拌罐加工中的定位難題,他設計并制作了螺旋游標劃線尺,每只攪拌罐節省工時12小時,為企業累計節約萬余小時。此后,從五強溪水電站金結制作到三一重工攪拌罐制作,再到其他精密設備的設計與制造,劉杰的創意源源不斷。他一次次讓技術從局限中掙脫,將奇思妙想化作工藝現實。 他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。獲得的榮譽也越來越多:2003年,他獲評中國水電八局先進生產(工作)者;2007年,榮獲湖南省技術能手稱號。同年,他帶領班組制作的布料機榮獲“中國企業新紀錄”殊榮。這些光鮮的榮譽背后,卻是無數個不眠之夜的積累。他曾說:“只要我不懂,我便去學?!边@句樸實的話,是他創新之路的真實寫照。 工匠的成功,從來不是天賦的產物。那些被稱作“天才”的故事,往往被世人美化了艱辛的來路。他的創新,來源于不斷向自己的極限發問: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?能不能做到更高的精度?在千百次實驗下、在無數個晝夜反復推敲的結果下,他細致推敲每一個細節,直到心中那股匠心達到一種自我滿足的狀態,才會將自己的設計付諸實踐?!爸挥忻恳惶幖毠澏甲龅綐O致,才能稱得上真正地做好?!?/p> 極致的追問,挑戰與成就 2012年,劉杰來到了山嶺縱橫,資源匱乏的萊索托。這片荒涼的土地幾乎沒有現代化設備,也缺乏技術人才,簡陋的車間里,僅有幾臺電焊機。然而,劉杰在這簡陋的車間內,完成了許多“從無到有”的奇跡:制作出裝載量2.2噸重的堅固快艇,為保障蓄水期間人員安全提供支持;設計并制造臺式破PVC管切割機,大幅提升效率;發明“劉杰”簡易架橋機,助力橋梁預制梁的吊裝施工;更是在他的“劉杰創新工作室”,培育出了50多名膚色各異的徒弟,把技藝的火種播撒到了異國。 萊索托的項目中,有一座25米高的風冷料倉因鄰近大壩而禁止放炮拆除,不論是當時公司給的技術方案,還是本地繩鋸公司給的拆除方案,都成本太高了。劉杰陷入深思,大膽提出用端頭有金剛石的繩鋸來切割墻體,再用挖掘機牽引。而這項方案,不論是公司還是監理甚至繩鋸公司本身,都認為風險太大了。劉杰并沒有多爭論,他不會那些復雜的力學算法,他只知道實踐出真知。他在車間按照1:10做了一部分風冷料倉的模型,現場給業主和監理演示切割,用肉眼可見的可行性,說服了反對的聲音。之后,按照原施工方案本需要半年多工期,現今七天內便拆除完畢,為項目節省800萬元成本。 工匠,意味著熱愛,更意味著倔強與服膺。從非洲到東南亞,從萊索托到印尼,即使在條件最惡劣的工地上,劉杰也從未低頭。面對印尼明古魯火電項目外協加工廠的失誤,他用逆向思維改造短梁,提出了“切割拼接法”,降低焊接量,提高了承載力;在雅萬高鐵項目中,他改造掛籃,節省了600萬元成本;在科威特,他設計過梁吊裝工具,讓項目重新步入正軌。只要是鋼鐵與項目交鋒之處,總能找到劉杰流下的汗水,他總在不斷地向“不可能”宣戰。 無聲的影響,工匠與我們 從2015年榮獲水電八局標兵稱號,到2024年被授予首屆“八局工匠”榮譽稱號,劉杰的履歷如一串星辰,璀璨奪目:2016年,他被評為全國能源化工系統“大國工匠”;2018年,他的創新工作室被湖南省直工委授予“創新工作室”稱號;2019年,他正式成為全國能源化學地質系統“大國工匠”;2023年,他獲得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屆特級技師聘書。從多年前的麥特隆,到現今的波利哈利,今年9月,“劉杰創新工作室”又在項目部掛了牌,掛牌后,劉杰先后為項目部制作了吸煙觀光亭和鉆爆臺車,劉杰用一雙手,把散落的零件揉進了機械的靈魂,把精巧的技藝化為了創新的光芒。 劉杰的故事如一片散落的星辰,看似細碎卻彼此交織,匯成一個主題——“工匠”。他用自己的雙手,書寫了一首屬于匠人的長詩,用步履丈量了一個問題的深度:什么是工匠?為何他能成為工匠?工匠與普通人究竟有怎樣的聯系? “技”,是入門的鑰匙,真正讓工匠成為工匠的,是那份對完美永不妥協的執念。工匠的技藝,不在于手的靈巧,而在于心的篤定。對他而言,每一顆螺絲釘,每一片焊接的金屬板,都是值得傾注心血的存在。他可以在深夜獨對圖紙,一遍遍琢磨技術的最優解;也可以頂著烈日伏在機械旁,任汗水浸透衣衫,只為確保每一個零件達到最高精準度。“匠”字拆開來看,是“人”和“匚”,這種近乎苛求的態度,是匠人精神的本質:于規則中尋求極致的平衡。 他的工匠精神,是普通人的可能性。劉杰沒有高學歷,沒有顯赫的背景,他的故事本質上是一個普通人如何通過努力超越自己的故事。他從一個好奇拆裝鐘表的少年,到斬獲“大國工匠”稱號的技藝大師,其間并無捷徑,只有一遍遍的失敗與堅持。 匠心,不僅屬于劉杰,也屬于每一個平凡人。它存在于一份精密的合同,也存在于一張精準的圖稿中。劉杰的堅持告訴我們,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領域,找到屬于自己的工匠之路。也許,每個人的匠心,都可以是一顆星辰。 | ||||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